浸淫在電腦世界這麼久的經驗而言,對於要買顆「好」螢幕,還不如買顆「適合自己」的螢幕。當然,在花大錢的前提下,取得好螢幕的機率自然大增,不過有一句話說得好「沒那個屁股,就別吃那個瀉藥」,就誤用一下:「沒那個眼睛,就別買那麼好的螢幕」,不論是需求或是知識若都沒達到那個境界,就不需要買超好(貴)的螢幕,買了也是浪費。(好野人就不在此限,誤)
那麼,要怎麼買個適合自己的螢幕呢?這個大哉問絕非短短幾句就能寫出,不過會以大原則來著手,而不會過份強調硬體規格(如面板),希望可以涵蓋大部分人的需要,至於頂尖玩家,應該是您們來指教了,這篇可以跳過,因為不是寫給你們看的XDD,此外,本篇會以現在主流的LCD螢幕為主軸,CRT就不談了。
Q:到底該買多大尺寸?
A:這個問題就像「電腦記憶體要裝到多大?」一樣的意思,當然是愈大愈好,不過再大也有個限度。
在正常使用距離,約50到75公分,雙眼可以涵蓋到的面積約莫26吋的大小,再大的螢幕反而會讓眼睛變累,因為一個畫面需要看好幾眼才能看完。認為目前最佳的尺寸為24吋(4:3為1600 × 1200解析度,寬螢幕則是1920 × 1200)。
因此愈接近24吋大小愈好,在這個前提下,選購原則為只有一個 - 口袋深度。目前大部分的24吋(寬)螢幕都還要萬元以上,而22吋價格已經下滑到萬元以下的合理範圍。
因此,預算足夠者請考慮24吋,不足者就看22吋吧!
Q:該16:9還是4:3
A:基本上,這個問題會愈來愈好回答,因為主流螢幕大部份都是寬螢幕比例,不論對廠商面板的經濟切割,或是使用者使用上,16:10(含16:9)都會是未來的主流,22吋大小的16:10螢幕剛好是兩張A4直放並排在一起,在文書作業會很方便,如Microsoft Word。
與其花精神找傳統比例(意即4:3),還是從眾多16:10選擇中來挑一個會比較不花精神與時間(時間就是金錢)。
Q:打不打電動?
A:其實可以換個方式問:「對於殘影的忍受度高低?」,就LCD螢幕目前發展的程度而言,即使是反應速度領先的TN面板都還是在2ms,還是看得出殘影。故,討厭殘影者,請選目前以TN面板為主流的螢幕。
另一方面,會玩老遊戲的玩家,在選購時會多一些苦惱,因為很多老遊戲不支援寬螢幕的解析度,若「無法忍受」畫面變形者,請慢慢找4:3比例的螢幕吧。
再者,如果有遊戲機的人,如PS3或Xbox 360,就要考慮內建多個輸入端子的螢幕。
Q:在不在乎高解析度?
A:這個需求在看影片時就會出現,俗話說「由奢入儉難」,看習慣Full HD解析度的人,是無法忍受較低解析度的的螢幕的,解析度向上跳一級(1920 × 1200)的24吋螢幕當然是首選。
不過,現在已有廠商注意到Full HD影片的需求,推出22吋大小卻支援1920 × 1080解析度的螢幕,就可滿足Full HD影片的需求。不過,這樣的螢幕有個小缺點,因為解析度太高,所以螢幕上顯示的字會有點小。
Q:看不看影片,特別是黑喵喵的影片?
A:如果經常看魔戒之類一大堆黑漆漆場景的影片,螢幕的對比就變得相形重要,螢幕的對比愈高,則可顯示更多亮部與暗部的細節。
不過,現在現在流行一種叫「動態對比」的偷吃步技術,可以對比沒那麼大的螢幕也能顯示出較多細節,舉例來說,在昏暗部份佔場景大部分的畫面,具動態對比者在暗部的細節可以顯示更多,但因為對比的階調仍是固定,故亮部就會被犧牲,反之,亮部顯示也是。
由上述可知,動態對比並不是萬靈丹,具真正高對比的螢幕可以看到的亮暗部還是比較多的。因此,預算足夠者,可考慮原生高對比機種,預算有限者,就找具動態對比的機種吧。
Q:會不會垂直觀賞使用?
A:有很多人喜歡把螢幕旋轉成垂直顯示,但是這點對於TN面板來說是個痛處,因為TN面板可視角度較小(160度),雖說規格是160度,但大概偏個20度來看,就會感覺到螢幕開始變色。因此,慣於垂直使用螢幕者,請從VA或IPS面板的機種著手。
再者,有垂直顯示需求者,螢幕的腳架或背架也是要注意的一點。
Q:會不會一部螢幕接多個訊號?
A:如果有多個輸入訊號在同一顆螢幕顯示需求者,像是電腦與遊戲機都接在同一顆螢幕的情況,建議找將訊號切換獨立出來成硬體按鍵的機種。
市面上仍有部份機種要進選單(OSD)才能切換訊號,如果需要經常切換訊源,有獨立硬體按鍵者會方便很多。
Q:顯示卡是否老舊?
A:如果是很老或是很便宜的顯示卡,通常輸出端子只有D-sub,雖說D-sub最高解析度可到2048 × 1536,但訊號是類比輸出,所以會衰減,在接上20吋以上的螢幕就會開始變糊。因此,想換20吋尺寸以上螢幕的人,強烈建議換一張有DVI的顯卡,即使最便宜的都可以。
因為DVI是數位訊號,早期Single Link的DVI就可支援到1920 × 1200,應付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螢幕已綽綽有餘,更何況是後來可支援3840 × 2400的Dual Link DVI。
Q:美工需求會不會很高?
A:如果需求很高,意即就是要用好一點的面板,至少也要VA面板起跳,可以的話當然IPS面板更好。不過口袋預算若有限的話,可以考慮所謂「廣色域」(WCG, Wide Color Gamut )的TN機種,意即色域達NTSC 92%以上,因為色彩表現範圍較以往更為寬廣(早期螢幕色域越在NTSC 72%上下),簡單說就是顏色更加飽和。
但是,一分錢一分貨,即使是廣色域的TN,畢竟顏色數還是6bit抖色成8bit,烏鴉仍是烏鴉,實際顏色數就是比較少,即使藉由較新背光技術的加持,在色彩濃郁度上還是比不上VA,甚至IPS面板的機種。
不過,可別以為有了VA或IPS的螢幕就「無敵」了,在美工需求下,除了螢幕能夠顯示足夠的顏色外,對於顏色的準確度也是很重要的,買回來還是要校色的喔。
Q:會不會很要求顏色準確度?
A:基本上這是承上題,就市面上的螢幕來說,十部螢幕有九部半顏色是不夠準確的,除了頂級的Eizo或NEC等繪圖用螢幕,廠商在出廠時都是把色調弄成比較「討喜」,特別是所謂的「情境模式」,對於要求色彩準確的用途來說,根本是種干擾。
因此或有校色的需求,記得注意OSD具有個別調色溫與RGB,最少最少都要有可以個別調整RGB的選項,在進行校色時得到的結果才會更為準確。
但,有一點仍要知道,沒有百分百顏色準確的螢幕,即使經過校正後,也只是「接近」準確值。(再扯就要到色彩管理了)
Q:相信店員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A:購買前做了一堆功課,結果經常店員一個推薦就改變心意,這種情形層出不窮,當然不是說只要是店員推薦的就一定不好,而是要提醒找到適合自己的螢幕才是重要。
因此,店員的推薦可以當作參考,但還是要依自己的需求與預算,特別是自身需求,記得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然後選定後才詳細試機。
那麼,要怎麼買個適合自己的螢幕呢?這個大哉問絕非短短幾句就能寫出,不過會以大原則來著手,而不會過份強調硬體規格(如面板),希望可以涵蓋大部分人的需要,至於頂尖玩家,應該是您們來指教了,這篇可以跳過,因為不是寫給你們看的XDD,此外,本篇會以現在主流的LCD螢幕為主軸,CRT就不談了。
Q:到底該買多大尺寸?
A:這個問題就像「電腦記憶體要裝到多大?」一樣的意思,當然是愈大愈好,不過再大也有個限度。
在正常使用距離,約50到75公分,雙眼可以涵蓋到的面積約莫26吋的大小,再大的螢幕反而會讓眼睛變累,因為一個畫面需要看好幾眼才能看完。認為目前最佳的尺寸為24吋(4:3為1600 × 1200解析度,寬螢幕則是1920 × 1200)。
因此愈接近24吋大小愈好,在這個前提下,選購原則為只有一個 - 口袋深度。目前大部分的24吋(寬)螢幕都還要萬元以上,而22吋價格已經下滑到萬元以下的合理範圍。
因此,預算足夠者請考慮24吋,不足者就看22吋吧!
Q:該16:9還是4:3
A:基本上,這個問題會愈來愈好回答,因為主流螢幕大部份都是寬螢幕比例,不論對廠商面板的經濟切割,或是使用者使用上,16:10(含16:9)都會是未來的主流,22吋大小的16:10螢幕剛好是兩張A4直放並排在一起,在文書作業會很方便,如Microsoft Word。
與其花精神找傳統比例(意即4:3),還是從眾多16:10選擇中來挑一個會比較不花精神與時間(時間就是金錢)。
Q:打不打電動?
A:其實可以換個方式問:「對於殘影的忍受度高低?」,就LCD螢幕目前發展的程度而言,即使是反應速度領先的TN面板都還是在2ms,還是看得出殘影。故,討厭殘影者,請選目前以TN面板為主流的螢幕。
另一方面,會玩老遊戲的玩家,在選購時會多一些苦惱,因為很多老遊戲不支援寬螢幕的解析度,若「無法忍受」畫面變形者,請慢慢找4:3比例的螢幕吧。
再者,如果有遊戲機的人,如PS3或Xbox 360,就要考慮內建多個輸入端子的螢幕。
Q:在不在乎高解析度?
A:這個需求在看影片時就會出現,俗話說「由奢入儉難」,看習慣Full HD解析度的人,是無法忍受較低解析度的的螢幕的,解析度向上跳一級(1920 × 1200)的24吋螢幕當然是首選。
不過,現在已有廠商注意到Full HD影片的需求,推出22吋大小卻支援1920 × 1080解析度的螢幕,就可滿足Full HD影片的需求。不過,這樣的螢幕有個小缺點,因為解析度太高,所以螢幕上顯示的字會有點小。
Q:看不看影片,特別是黑喵喵的影片?
A:如果經常看魔戒之類一大堆黑漆漆場景的影片,螢幕的對比就變得相形重要,螢幕的對比愈高,則可顯示更多亮部與暗部的細節。
不過,現在現在流行一種叫「動態對比」的偷吃步技術,可以對比沒那麼大的螢幕也能顯示出較多細節,舉例來說,在昏暗部份佔場景大部分的畫面,具動態對比者在暗部的細節可以顯示更多,但因為對比的階調仍是固定,故亮部就會被犧牲,反之,亮部顯示也是。
由上述可知,動態對比並不是萬靈丹,具真正高對比的螢幕可以看到的亮暗部還是比較多的。因此,預算足夠者,可考慮原生高對比機種,預算有限者,就找具動態對比的機種吧。
Q:會不會垂直觀賞使用?
A:有很多人喜歡把螢幕旋轉成垂直顯示,但是這點對於TN面板來說是個痛處,因為TN面板可視角度較小(160度),雖說規格是160度,但大概偏個20度來看,就會感覺到螢幕開始變色。因此,慣於垂直使用螢幕者,請從VA或IPS面板的機種著手。
再者,有垂直顯示需求者,螢幕的腳架或背架也是要注意的一點。
Q:會不會一部螢幕接多個訊號?
A:如果有多個輸入訊號在同一顆螢幕顯示需求者,像是電腦與遊戲機都接在同一顆螢幕的情況,建議找將訊號切換獨立出來成硬體按鍵的機種。
市面上仍有部份機種要進選單(OSD)才能切換訊號,如果需要經常切換訊源,有獨立硬體按鍵者會方便很多。
Q:顯示卡是否老舊?
A:如果是很老或是很便宜的顯示卡,通常輸出端子只有D-sub,雖說D-sub最高解析度可到2048 × 1536,但訊號是類比輸出,所以會衰減,在接上20吋以上的螢幕就會開始變糊。因此,想換20吋尺寸以上螢幕的人,強烈建議換一張有DVI的顯卡,即使最便宜的都可以。
因為DVI是數位訊號,早期Single Link的DVI就可支援到1920 × 1200,應付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螢幕已綽綽有餘,更何況是後來可支援3840 × 2400的Dual Link DVI。
Q:美工需求會不會很高?
A:如果需求很高,意即就是要用好一點的面板,至少也要VA面板起跳,可以的話當然IPS面板更好。不過口袋預算若有限的話,可以考慮所謂「廣色域」(WCG, Wide Color Gamut )的TN機種,意即色域達NTSC 92%以上,因為色彩表現範圍較以往更為寬廣(早期螢幕色域越在NTSC 72%上下),簡單說就是顏色更加飽和。
但是,一分錢一分貨,即使是廣色域的TN,畢竟顏色數還是6bit抖色成8bit,烏鴉仍是烏鴉,實際顏色數就是比較少,即使藉由較新背光技術的加持,在色彩濃郁度上還是比不上VA,甚至IPS面板的機種。
不過,可別以為有了VA或IPS的螢幕就「無敵」了,在美工需求下,除了螢幕能夠顯示足夠的顏色外,對於顏色的準確度也是很重要的,買回來還是要校色的喔。
Q:會不會很要求顏色準確度?
A:基本上這是承上題,就市面上的螢幕來說,十部螢幕有九部半顏色是不夠準確的,除了頂級的Eizo或NEC等繪圖用螢幕,廠商在出廠時都是把色調弄成比較「討喜」,特別是所謂的「情境模式」,對於要求色彩準確的用途來說,根本是種干擾。
因此或有校色的需求,記得注意OSD具有個別調色溫與RGB,最少最少都要有可以個別調整RGB的選項,在進行校色時得到的結果才會更為準確。
但,有一點仍要知道,沒有百分百顏色準確的螢幕,即使經過校正後,也只是「接近」準確值。(再扯就要到色彩管理了)
Q:相信店員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A:購買前做了一堆功課,結果經常店員一個推薦就改變心意,這種情形層出不窮,當然不是說只要是店員推薦的就一定不好,而是要提醒找到適合自己的螢幕才是重要。
因此,店員的推薦可以當作參考,但還是要依自己的需求與預算,特別是自身需求,記得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然後選定後才詳細試機。
以下為目前LCD螢幕面板的比較表,僅供參考:
TN原理
(Twitsed Nematic)
|
VA原理
(Virtical Alignment)
|
IPS原理
(In-Place-Switching)
| |
可視角度 (對比>40%)
|
窄
160到170度
|
廣(過45度開始色偏)
170到178度
|
廣
178度
|
對比
|
最大1000:1
|
最大到2000:1
|
最大到1000:1
|
反應速度
|
全黑到全白:快(2ms)
灰階到灰階:慢 |
較快(6ms)
|
慢(16ms)
|
成本
|
低
|
較高
|
超高
|
TN面板級別
|
BTN > TN
| ||
VA面板級別
|
CPA = ASV > A-MVA > S-PVA > PVA > P-MVA > MVA
| ||
IPS面板級別
|
日系面板:IPS-α(IPS-Pro)= UA-SFT > AS-IPS = SA-SFT > S-IPS >S-TFT
| ||
韓系面板:H-IPS > S-IPS
|
最後,祝福大家都可以買到適合自己的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