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bscribe:

Ads 468x60px

Labels

顯示具有 網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網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LACP (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網路真的是一門大學問,自己今天也著這樣體認,由於自己對網路本來就不是太了解,所以有一些專有名詞,不是太清楚,所以在今天在跟顧問討論未來公司Hadoop網路架構,有點挫折,還好顧問人很好,仔細解說,總算有一些基本認識,其中就講一個Term,叫做LACP (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自己在網路找到一篇文章,對於LACP解釋滿清楚的,所以可以參考以下說明:

在一般伺服器或者交換機的網路在大量傳輸過程會遭遇到瓶頸,通常要解決這種問題直觀方式就是儘可能的加大每條channel的頻寬囉~ 但每個Port的上線頻寬都是固定的阿!所以就有人提出所謂的「Trunking」的概念。

Trunking
意即為將幾條port channel「邏輯的」想像成合併成一條大的channel。好比從甲地開車到乙地原本是只有一條單行道可以通行(一個port),Trunk就是將這條馬路拓寬為三線道四線道,白話點的解釋可以這樣想像。
而當大家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各家廠商就會去各自提出解決的方式。在過去,INTELLINK AGGREGATIONCISCOFAST ETHERCHANNEL3COMPORT TRUNKING。百家爭鳴的結果所以衍生一個國際標準:IEEE802.3ad LACPTrunkingstatic的,沒有設定就不會有這功能。LACP則差別是有Learning的概念,透過一段時間後可以找出最適合現在網路狀況的LACP Group,動態的改善網路頻寬的使用

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IEEE 標準規格 802.3ad. 可以將上許多不同的實體連接埠(port)邏輯的共同結合在一起視為一條線路[1]LACP有幾個限制條件:
1)full-duplex links
2)
相同的media type, speed, duplex mode, flow control settings
Link Aggregation ID
system priority + MAC + KEY + port priority + port Number同一個LACP的成員埠可以均衡負載,相互備援。LACP通常用於需要提高主幹網路頻寬的應用,這是一個提高網路傳輸資料量的最經濟的方式。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物聯網50個商機

作者文∣徐仁全、葛翰勳、方正儀 版面設計│何心瑜 圖片來源│Natural Machines、Google、三星網站 | 30雜誌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大聲說:「物聯網是Next Big thing!」
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頓時成為台灣的熱門話題,所有科技大廠,從IC晶圓大廠台積電、聯發科,到電腦製造商宏碁、研華,甚至到汽車業的福特、家電業的聲寶及東元等,全台灣都在進入物聯網進行式。
記得電視影集《霹靂遊俠》中李麥克的那輛聲控車「夥計」嗎?物聯網中的車聯網,就已實現所有駕駛人的夢想;而電影《驚異大奇航》裡的比細胞還小的飛行器在人體內穿梭,也成為醫聯網的原型;當然在你回家之前,虛擬情人祕書就已為你開好25度C冷氣,並開始用3D列印準備你的牛排大餐,送上一份一秒前才蒐集完成的全球最新商業情報,這是智慧家庭網,不再是電影夢。
轉換到產業,機器人轉行了,不造汽車改做醫生助手;冰箱跟車子說話,車子問你:「今晚吃什麼」;隱形眼鏡用淚水測你的血糖;建商24小時就印出2層樓高的房子。
這個如電影般的新世界,當萬物聯網後,究竟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它會改變什麼樣的商業模式?甚至有人開始思考,物聯網帶給我們的是幸福還是更大的災難?
想一想,當物聯網世界愈來愈自動運轉,人會不會愈來愈無用?我們的工作、薪水、家、食物、健康,都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雖然大家都在討論物聯網,《30》這次的主題,想讓大家思考一下,在物聯網IoT中,究竟要為人類改變什麼?
愛因斯坦曾說:「我擔心科技有一天就超過人與人的互動,這世界將出現一個傻瓜世代。(I
fear the day that technology will surpass our human interaction.)在電影《愛的萬物論》裡,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努力在探索的萬物論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結論:「因為我的研究工作,所以能夠優先對宇宙如何運作有些了解,但如果沒有愛我的人在那裡,它只不過是一個空蕩蕩的宇宙。」
IoT,Internet of Things,背後如果沒有Love,沒有Life,沒有Hope,就像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的,IoT如果背後沒有IoB,Internet of Beings(人),一切也是空。
如何有IoB的靈魂,先看看下面有趣的4個例子:
01 3D 列印牛排大餐
不會挑食材?做菜好難?未來,這都不是讓你
逃避下廚的藉口!西班牙團隊Natural Machines推出3D食物印表機Foodini,以後不管想吃什麼,只要按個按鈕,它就能幫你「印」出來!
這款印表機外觀與一般3D印表機相似,裡頭卻裝有5個噴嘴,存放不同的食材,上頭有觸控螢幕,點選想要的餐點,美食就可以被印出來!目前已能夠成功列印出漢堡、豆餡餅和披薩,但列印出的完成品仍是生食,還得經過烹煮等程序才算完成。
Natural Machines表示,現代人吃了太多成分不明的加工食物,若要自己動手做,卻又沒時間。面對健康與效率之間的兩難,他們便設計了Foodini,解決烹飪時最麻煩也最耗時的部分,許多步驟完全自動化,讓人們能夠輕鬆吃到最新鮮與健康的食材。
目前食物印表機並不多,可印配料也有局限,就甜點來說,最多也只能印出巧克力或糖果,但Foodini眾多小容器的設計可讓配料種類不再受限,想印出馬卡龍都不是問題,完成時間則根據食物而定,一般餅乾數分鐘即可,造型巧克力需要20分鐘。
鹹甜合一的食物印表機,Foodini算是開全球先例。加入智慧家電的行列,未來還將與手機或平板電腦連線,可以上網下載或分享食譜,讓製作美食更加簡單。
02 無人駕駛,行車更安全
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數130萬人,有沒有更安全的移動方式?目前已進入道路實測階段的Google自動駕駛車,沒有方向盤、油門等汽車常見配備,完全排除車禍主因—人為因素,只需要按下一個按鈕,就能自動完成所有操控工作,將乘客安全地從A點載送到B點。
Google自動駕駛車的基本配備包括環景3D雷射雷達、激光感應器、攝影機等多種環境感測裝置,蒐集來的資訊,可建構出車輛周圍半徑200公尺範圍內的3D影像視圖,套用到機器學習演算法做辨識,讓車輛得以綜合判斷,預先對行車狀況做出反應,平均每秒就能對周圍環境自行做出10次判斷,配合內建的防衛駕駛系統,得以因應各種複雜的交通或地形環境。
電腦不會累、不會睡著,也不會分心,過快、疏忽、疲勞駕駛、酒駕等釀成的交通悲劇都將遠去。未來甚至只要在手機上輕點一下,無論你人在哪裡,自動駕駛車就會自己開過來載你,大幅提升車輛的使用效率。
03 用眼淚無痛測量血糖
糖尿病患者想控制病情,必須定時監測血糖值,目前普遍的做法是用採血器戳刺手指頭取血,但無法在任何場合使用又會造成疼痛。目前Google X實驗室開發出能偵測血糖值的智慧隱形眼鏡,透過接觸使用者的眼睛黏膜,獲得所需資訊,幫助糖尿病患者以更有效的方式隨時掌控身體狀況。
流淚總比流血好!由於我們的眼淚中含有多種成分,能讓感測器從中了解身體狀況,此款隱形眼鏡便以此為基礎,將非侵入性血糖感應器、微晶片及嵌入式微型電子裝置,放在特殊材質的軟式隱形眼鏡材料的夾層中,每秒鐘回傳從眼淚中偵測到的血糖數值給醫護人員。未來更將結合微型LED燈,在測出血糖值異常時,即時亮燈警示配戴的患者。
此款隱形眼鏡技術已授權給全球製藥龍頭諾華(Novartis)旗下的眼科品牌愛爾康(Alcon),未來將朝商業化邁進,加速推動革新產品,造福上億糖尿病患者。
04 豌豆公主不能用的睡眠顧問
層層床墊下的一顆小豌豆,讓豌豆公主輾轉難眠;而三星在你的床墊下放的,則是要讓你一夜好眠的睡眠監測裝置SleepSense。
睡眠狀況不佳容易讓人精神恍惚,增加疏失與意外的風險。透過SleepSense,你可以得知自己的睡眠模式並加以改善。SleepSense是一個扁平狀的感應器,只要放置於床墊下,並下載App到你的手機裡,串聯這兩個裝置,SleepSense就可以在你入睡後開始運作。第二天起床後,App就會以睡眠總時數、睡眠效率、入睡潛伏期、醒來次數、起床次數、快速動眼期的時間百分比、深層睡眠的時間百分比等7個要素做為計算依據,告訴你你的睡眠分數。
SleepSense還跟哈佛醫學院教授合作,根據你的睡眠分數提供改善睡眠品質的個人化專業建議,包括生活型態、營養和運動健身。
此外,SleepSense還有Smart Alarm功能,可以分析你的睡眠數據,判斷出你的最佳起床時間,然後採用漸進方式叫醒你。SleepSense也可以協助你照顧長輩,它的family care功能,讓你可以透過電子郵件接收長輩的睡眠品質報告。
6 大產業尋找你的工作機會
別以為物聯網只是科技人的世界,其實你的工作、你的薪水、你的機會、你的家、你的健康,甚至你的食物,全部都在IoT進行式中。
IoT已完全顛覆所有產業,包括製造、零售、醫療、汽車、食品、旅遊、家居,無所不在。根據BI Intelligence預估,2017年聯網裝置出貨量將超越智慧型手機;Harbor Research也估計,2020年將有100億個以上的聯網物體;而Mckinsey及工研院IEK也預估,物聯網到2025年總產值估計達11.1兆美元。到底商機在哪裡?你的下一個工作機會又在哪裡?你可以從以下6大產業中尋找:
家庭IoT
讓冰箱上網不是新鮮事,未來物聯網在家庭的應用會以中央控制樞紐(hub)做出發,將有需求應用的設備聯結起來,提供電力管理、安全監控等服務。進一步,透過機器人也可進行居家照護及長者陪伴,讓家變得更聰明、更安全。
汽車IoT
汽車聯網應用,人可以更方便與車溝通,車也能與其他車溝通,安全性就可提升。當大量汽車資料上網後,就能管理地區性交通運輸,改善壅塞交通。更進一步,當自動駕駛車來臨時,人坐上車後就可以做其他事,不必專心開車了。
醫療IoT
醫療院所設備材器聯網後,醫師就可隨時讀取患者的病歷資料。住院患者戴上手環,即可隨時偵測血壓心跳。更便利的是,患者不一定要到醫院就診,透過遠距醫療及醫師出診,也能做病況診斷。穿戴式裝置守護個人健康,掌握最新的生理情況,隨時提供醫療建議。
工業IoT
過去設計、生產、行銷及交貨都各自獨立運作,現在有物聯網的運用,可以做到快速出貨、客製化及需量生產等。工業4.0是未來趨勢,但自動化生產不是以取代勞工為目的,而是人機協作以提升效率。透過工廠內的感測器相互聯結,可提升良率與品質,創造更大利潤。
農業IoT
農業走向精緻農業,對農作物的呵護就十分重要。植物工廠的設計可透過感測器測得土壤含水量及酸鹼度,同時也能取得天氣預報等重要資訊,搭配後即可精準掌握生產過程,農業將不再只能靠天吃飯。
消費IoT
透過物聯網設計,當你進到購物中心時,即可收到最新促銷訊息,拿著憑證就可以到專櫃享受折扣。你也可以用手機支付費用,讓電子錢包更方便。
台灣IoT機會在哪裡?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台灣具有垂直分工的產業優勢,但缺乏整合平台,面對各式各樣急起直追的科技創新,為年輕人打造相互整合的競合平台是刻不容緩的事。」
既然是萬物聯網,就不可能單打獨鬥。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有一個妙喻:台灣過去IT產業累積的製造能量很可觀,就像101大樓一樣舉世矚目,但101如果只有一棟,絕不可能造就IoT的萬物智聯生態圈。
到底我們該怎麼做IoT?以下有簡立峰的機會點分析,也有宏碁自建雲事業群總經理施宣輝、研華科技技術長楊瑞祥、福特六和台灣區總裁范炘的企業分享,以及各行各業精彩案例,趕快找到你的IoT位子。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分享]Windows & Mac Mini的雙向網路磁碟共享之經驗分享(圖文並茂版)

資料來源

既然買了Mac Mini, 但是工作又丟不掉PC
檔案分享透過網路是必要條件

所以我早早就架設好網路架構

看到有朋友在問一些網路共享的設定問題

在此就把畫面整理一下
順便將我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幾個動作就可以設定好了
在開始前, 各位只要確認兩台電腦的IP位址

因為透過[網路群組名稱]來設定實在有點很麻煩
因為像我在公司跟家裡的群組都不同
而且我常帶著NB跑來跑去
每個都要設群組就太麻煩了

所以後來我都用IP位址直接對應

簡單又好用!!

在此分享我的經驗:


先在Windows上打開檔案總館或是我的電腦, 在要分享的磁碟上按滑鼠右鍵

選擇[內容]

設定[共用]功能

將[在網路上共用這個資料夾]打開, 也可以將[允許網路使用者變更我的檔案]

接下來就可以回到Mac Mini了!!

到桌面上拉下[前往]選單的[連接伺服器]


輸入[SMB://192.168.123.138/] 除了 SMB:// 外的數字請改成你Windows的IP位址

然後按下[+] 新增到清單, 下次就不用再輸入了!!
輸入好按下[連接]

這時候就會出現讓你選擇資料夾, 如果你一台電腦設定很多分享資料夾
這時候就可以選很多個....

選一個吧!!

選好後, 你的桌面上就會出現一個玻璃裝個地球的新資料夾

這就是另一台Windows電腦上的檔案夾了

打開來看看吧!!你要的檔案就在裡面唷!!哈哈!!

很簡單吧!!
從Mac要讀取WIndows的檔案其實沒有很難!!


如果想在Windows電腦上讀Mac mini的檔案就更簡單了!!
看看下面幾個設定, 你一定也可以馬上就上手!!

先打開[系統偏好設定]中的[共享]

切到【服務】會有下面這樣的設定畫面

打開[Windows共享]功能
下面還有提示你, 該輸入蝦米樣的網址, 不過不重要...
只要記住最後的電腦名稱就可以了...

然後到Windows電腦中, 打開[檔案總管]

在[網址]輸入 \\192.168.150\jerry
就可以連上啦!!

很簡單吧!!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MultCloud 合併你的線上空間,同時管理 17 個雲端硬碟服務

 by 
2014 05 09 0941

現在的網路硬碟服務愈來愈多,容量也幾乎大到用不完,可能你我手邊都有好幾個雲端硬碟帳戶,卻不見得會把資料都放在上面,如果你時常需要在幾個不同的免空切換,不妨利用 MultCloud 平台來管理,更為輕鬆省時,這是一個可以把一些常見的網路硬碟通通設定在同個介面上的聚合服務,方便使用者來瀏覽檔案,或是在不同的空間搬移資料夾。MultCloud 支援 17 種網路硬碟服務,包括 DropboxGoogle DriveOneDrive、Amazon S3、SugarSyncBoxCopy、WebDav、百度雲Bitcasa、CloudMe、Cubby、MyDrive、WEB.DE、Yandex、HiDrive,另外也支援 FTP 協定。
你可能會想問:使用 MultCloud 真的安全嗎?其實是很安全的,MultCloud 以連結帳戶、授權方式來進行設定,也就是說它本身並不會保存你這些服務的帳號密碼,使用者可以隨時在原服務上將 MultCloud 授權移除,它就無法存取你雲端硬碟裡的資料。
目前使用 MultCloud 無須付費,也沒有使用上的限制,只需要註冊一個帳戶即可開始使用。
網站名稱:MultCloud
網站鏈結:https://www.multcloud.com/ (免費註冊

使用教學

開啟 MultCloud 註冊一個帳戶,開啟信箱點選確認信裡的鏈結,即可完成啟用,登入 MultCloud 後選擇要綁定到平台的網路硬碟。
2014 05 09 0942
原則上在設定時都會引導回原服務來進行登入,以避免重要資料被第三方擷取,出現授權提示後,按下「接受」或是確認,將網路硬碟帳戶設定到 MultCloud 。
2014 05 09 0944
當你把網路硬碟的帳戶綁定到 MultCloud 後,就能從左邊進行切換、選擇,同時也可以管理雲端硬碟裡的檔案,例如上傳、刪除、重新命名或是移動等等。
2014 05 09 0943
MultCloud 很方便的是可以在不同的網路硬碟服務間搬移檔案或資料夾,選擇檔案後按下滑鼠右鍵,選擇 Copy to 即可將它複製到其他的雲端空間,省去還要手動下載、重新上傳的麻煩。
2014 05 09 0944 1
透過 MultCloud 還可以將檔案從本機上傳到雲端硬碟,速度很快,且支援多檔批次上傳。
2014 05 09 1027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MyLanViewer

MyLanViewer是一款功能強大的網路IP監視器和掃描器。它可以將你所在的區域網中的電腦,用簡單易讀的清單形式顯示出來。你將可以查看區域網中各台電腦的IP位址,MAC碼位址,電腦名,共用資源以及其他詳細的技術資訊。

軟體還可以監視區域網中的IP,如果有一些電腦的狀態發生了改變,它將提醒你注意。你甚至還可以查看和訪問共用資料夾,終止使用者的進程,停止共用資源的訪問等等。軟體擁有簡單易用的使用者介面,非常容易上手。

MyLanViewer 強大的區域網掃描工具,能掃描出局域網裡的所有電腦資訊和共用檔,分為快速掃描和完整掃描模式,掃描後就能獲得電腦名,IP地址,MAC位址,共用資源等資訊,小編試用下,一下就掃出了所有共用檔,比windows系統自帶的區域網工具強多了。

MyLanViewer網路掃描器/ IP掃描器是一個強大的NetBIOSIP掃描器,whoistraceroute工具,遠端關機和局域網喚醒(WOL)管理工具,LAN Messenger和網路監控。

該方案顯示網路上的電腦在一個易於閱讀,好友清單樣式的視窗,提供的機器名稱,IP地址,MAC地址,共用資源和其他技術細節,為每台電腦。

MyLanViewer網路掃描/ IP掃描器支援遠端關機,喚醒蘭,鎖定工作站,註銷,睡眠,休眠,重新啟動和關閉電源。它能夠監視IP和顯示通知時,某些電腦上的變化。 MyLanViewer網路掃描/ IP掃描器還可以查看和訪問共用資料夾,終止用戶會話,禁用共用的資源,顯示netstat的資訊,並檢測惡意DHCP伺服器。該方案易於安裝和使用,並有一個使用者友好的介面美觀。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幫你的雲端服務打造一個穩固的地基

作者:陳柏鍠 / 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作業管理組幹事

大量的資料及服務不斷湧向雲端的同時,也不斷的在考驗雲端的穩定度。本文主要敘述在建置資訊系統時,從伺服器、網路、Storage及虛擬化的角度去思考並規劃具備高可用性(HA)的架構,增加系統的穩定度及彈性。
身在雲端時代,大幅更改了過去的經驗,眾多主機可以虛擬化到一台機器,還可以處理大量的檔案上傳,各種服務的佈署也更加快速,其實這些都考驗著雲端服務提供者的「系統穩定度」。由於跑在「雲」上頭的服務日趨重要,所以在建置的時候,也要考量到如何在各個關節去加強並預防災難的發生。本文便是以基礎環境建設的角度下,去討論各項雲端服務之高可用性如何達成,期能打造一個飛得很穩當的雲。
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的目的為減少因為各種因素造成服務中斷的現象。在大部的情形下,也就是希望能在單點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時,整個系統還可以運作下去。以資訊服務的基礎建設來說,要達成HA的目標,大致可從以下範圍著手:
  • 伺服器
  • Storage
  • 網路
  • 虛擬化及容錯移轉叢集
伺服器以目前主流的Server來說,大部份還是購買機架式的1U及2U為主(1U為4.445公分高),其實這兩者只差在擴充性,比較表格如下:
項次
1 U Server
2U Server
CPU
最大兩顆
最大兩顆
硬碟
8 * 2.5
16 * 2.5
記憶體
24個插槽
24個插槽
擴充插槽
2 * PCIe
6* PCIe
Power
支援雙Power
支援雙Power
表一、伺服器比較
其實要買哪一種,依照單位的需求來採買就好。一般來說,考慮到避免單點故障,因此建議電源供應器一定要裝兩個。如果貴單位的電力系統有兩條迴路,也建議可以分接在兩個電源供應器上,避免單條迴路損壞導致伺服器停擺。另外,在乙太網路卡方面,雖然預設已有2到4個連接埠,但實體還是從同一張卡出去,乙太網路卡的價位目前不算太高,建議最好另外擴充一張網路卡,並且將不同功能的線路分散在兩張網路卡上,這部分在網路部分會詳述。
StorageStorage為每個雲端服務的命脈,非常的重要,也建議一定要做到高可用性。一般要做到高可用性,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買有雙控制器(Controller)的機型,並且要將線路分別接在兩個Controller上,設定MPIO(Multipath I/O),才可在其中一個Controller發生單點故障時自動切換到第二個Controller繼續運作,也要確保Storage具有雙電源供應器的配置。如同前述,建議要將兩個Power接在不同的迴路上以確保電源供應無虞。
但如果有一天,資料不夠放,或是Storage老舊換新,需要停機時間搬資料,就會變得很麻煩。更難保哪天整櫃Storage都掛了,直接停擺給您看,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但是一旦發生了,Storage裡面存放的資料幾乎都是非常重要的,停機的時間和損失的金錢是無法估算的,這也說明了Storage作HA的重要性。有個解決方式,就是把一樣的資料存到兩個Storage去,這樣單台要停機維護,或是單點故障時都可以讓服務不中斷。聽起來是預算非常高的單位才有辦法作到,但考量到資料如果非常重要的話,還是可以針對重點去建置。目前市面上有軟體跟硬體的解決方案都可以作到 Storage的HA,甚至還有一些附加功能(Storage虛擬化、利用Cache加速、連續資料保護(CDP)、快照(Snapshot)等),可以依照需求去挑選適合的解決方案。
在線路方面,不論您是用iSCSI或是Fiber Channel(FC)的介面,也是有一些可以努力做到高可用性的地方,本文會以FC來當例子,以下圖來解釋

圖一、 Storage高可用性架構
 
本架構是將前端(Server)跟後端(Storage)以SAN Switch切開。也就是上圖的Front End及Back End,中間用Storage Service Server作連結統整後方的Storage以提供前方的Server使用。具備兩台,中間會隨時同步確保資料正常。前端的每一台Server會各有一條光纖線連接至Front End 的SAN Switch,後端的Storage視頻寬而定要使用幾個光纖接頭至Back End的SAN Switch (比較新的Storage Controller至少會有兩個光纖接頭)。此架構的優點列舉如下:
  • 線路連結整齊,伺服器端與Storage端分類清楚。
  • 容錯程度高,可容許光纖線、SAN Switch、整櫃Storage損壞皆不會中斷儲存服務。
  • 日後維護Storage設備不會有Downtime,也方便作資料轉移或Storage升級或擴充。
有人會有疑問,SAN Switch一次配置四台費用不會過高嗎? 其實SAN Switch比較特別,以本案使用的48 Port SAN Switch為例,雖然買來有48個連接埠,但初始只有16個可以使用,其他連接埠要使用需要購買License,與其花錢擴充還不如再買一台新的,在考量高可用性還有日後的擴充及管理,才會設計出此架構。
網路網路的部份為雲端服務最重點的基礎建設之一。因為流量的大幅增加,還有各式各樣的需求,都讓網路規劃變得非常的關鍵,以下會以臺大建置一個Hyper-V Cluster的例子來說明怎麼作到網路的高可用性:
建置說明:由於業務需要,計資中心需要新建容錯移轉叢集(Cluster)以提供虛擬機器服務,由於此機器上面運作的虛擬機器都非常重要,種類有AD服務,Exchange服務,Web服務等,不僅對外頻寬要足夠,還有即時移轉的需求(Live Migration)。
初期的準備項目如下:
Server
機架式1U主機四台
OS
Windows Server 2012 Datacenter
網路卡
每台預設有4 Port (1Gb)乙太網卡,額外擴充一張4 Port(1Gb)乙太網卡,合計共8 Port
網路配置
Access * 2
Live Migration + Heartbeat * 2
CSV Network * 2
Manage + Backup * 2
表二、建置Cluster前置規劃
  • 註1:Access為提供虛擬機器對外連線用
    Live Migration:為虛擬機器在實體機器間移動所需連線
    Heartbeat:容錯移轉叢集主機間互相溝通之線路
    CSV Network:連結CSV(Cluster Shared Volumes)的專用線路
    Manage:管理專用的線路
    Backup:備份VM用線路
  • 註2:每種網路皆有兩條,目的為Teaming起來可以增加頻寬,又有兩條實體線路可互為備援。
 

圖2、 網路高可用性架構
 
如圖所示,以上的網路配置,若有單張網路卡故障,單條線路損壞,單台Switch故障,單台防火牆故障,皆可以因為高可用性的關係,服務不中斷。由於網路線故障的機率比其他裝置高,所以請務必用專業廠商製造的CAT6網路線,可以的話要以顏色區分並加上套環,方便辨認。
 

圖3、 網路線比較
 
虛擬化及容錯移轉叢集:
伺服器虛擬化可以降低實體機器數量,並快速的佈署新機器及增減運算資源,現在主要的產品包括VMWare 及Hyper-V,兩者在最新的版本上皆進步許多,不論是實體機器或是虛擬機器的性能都提升許多,如下表所示:

Hyper-V 3.0
vSphere 5.1
實體主機
邏輯處理器數量
320
256
最大記憶體容量
4TB
2TB
虛擬CPU最大數量
2048
2048
可同時執行VM
1024
512
虛擬機器
虛擬CPU最大數量
64
64
記憶體最大容量
1TB
1TB
虛擬磁碟大小
64TB
2TB
容錯移轉叢集
Cluster
同時執行主機數量
64
32
同時執行VM
4000
4000
表三、虛擬化產品比較
 
如果您已經決定要進行虛擬化,甚至要建置容錯移轉叢集,不管是何平台,皆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各項硬體之韌體及驅動程式建置前需更新
由於建置叢集後,要做這件事會變得很麻煩,所以要趁建置前檢查一下,可以的話盡量更新最新的穩定版驅動程式或韌體。
(2) 網路架構要注意分流及HA
以虛擬機器移轉來說,要耗用大量的網路流量,單條1Gb線路可能不夠,這時建議要用兩條線路進行Teaming,互為備援並增加流量;另外備份的流量強烈建議要獨立開來,才可避免備份時的大量流量影響到虛擬機器。現在已經可以考慮採用10Gb線路,以應付日益俱增的備份需求,那如果貴單位的網路線路不夠多,卻想要使用容錯移轉叢集呢?也不是沒有辦法的,假使只有兩條1Gb的線路,也是可以做到HA的,就是用QoS方式來限制各種網路流量的上限[1]。如此叢集還是可以運作,只是網路高峰時速度稍微慢一點,並且此兩條線路也具備互相備援的功能。
(3) 連結Storage部份務必要設定MPIO
由於CPU及記憶體運作速度都很快,因此虛擬機器的效能大部分就決定在Storage。而叢集的命脈更是取決於共用磁碟區的健康,設定線路時請盡量以MPIO方式連接,並且要注意要各接在不同的Controller上。因為光纖線時間一久容易老化,您可不希望哪天只是因為線壞掉或更換線路,導致叢集上面的虛擬機器全部掛點吧!
(4) Hyper-V 容錯移轉叢集的AD要保持健康
建置Hyper-V 容錯移轉叢集一定要透過AD,在此架構下,所有實體機器間的互相溝通,還有與共用磁碟區間的連接,都仰賴AD,要是AD壞掉,您就會發現您的叢集也會廢掉一身武功,因此AD一定要兩台以上,以作為備援。如果您是因為要建新叢集所以要順便建新AD,也建議不要把AD的虛擬硬碟放在共用磁碟區上,最好放在實體主機的本機硬碟裡(所以AD虛擬機器不可以加入容錯移轉叢集的角色),原因是如果有一天您無法連結到某一個共用磁碟區,剛好AD 的VM放在這個共用磁碟區裡,結果AD死掉,造成Cluster Crash,回復起來會很麻煩。
(5) VMWare的vCenter要考慮高可用性
vCenter是VMWare裡面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如果裝在實體機器上,萬一實體機器出現單點故障,就只能連進每一台ESXi Server進行管理,也無法作即時移轉(vMotion),因此建議把vCenter裝在虛擬機器上,這樣單台實體機器故障時,才可以在叢集裡移轉,確保服務正常。
 
結語以上為筆者這幾年的經驗累積,也許還有不足的地方,但是實務經驗上,若在建置的每個細節都考慮到高可用性,實際運作時系統就會更穩定,在找尋問題的時候也會更快速,願大家的系統都永遠健康!
參考資料[1] "Windows Server 2012 Hyper-V Best Practices (TechNet Blogs." 4 Jun. 2013http://blogs.technet.com/b/askpfeplat/archive/2013/03/10/windows-server-2012-hyper-v-best-practices-in-easy-checklist-form.aspx